麥子黃,米滿倉。
高筑墻,廣積糧。
蓄戰(zhàn)馬,養(yǎng)肥羊。
震天下,甘州王。
.........
這幾天,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迅速在長安街頭流傳,幾乎所有的長安孩童都在唱這首歌。
負責(zé)收集民情的左拾遺迅速將這件事上報朝廷。
中書議事堂內(nèi),右相盧杞正和左相李泌碰面,商議朝務(wù),很多法令和旨意需要二者協(xié)調(diào)后才能上報天子,否則左相有否決權(quán),會使天子的批復(fù)無效,影響君主權(quán)威。
盧杞取出一份奏折遞給李泌道:"這是左拾遺上報的一份奏折,京城內(nèi)出現(xiàn)了一首奇怪的兒歌,整個京城都傳遍了,左相看看吧!"
李泌看了一遍,這首兒歌竟然是針對郭宋,他眉頭一皺道:"這分明是有人在陷害郭宋,這種無稽之不能當(dāng)真。"
盧杞干笑一聲道:"我也覺得有點蹊蹺,不過這種讖語童謠既然出來了,必然有其原因,我建議上呈天子,讓天子來判斷。"
盧杞見李泌有點猶豫,又笑道:"左相國不會讓我效仿楊炎,也扣住奏折不報吧!"
這句話確實狠,讓李泌一時無法反駁,他只得點點頭,"我也同意上報天子!"
御書房內(nèi),李適看完這份奏折,重重一拍桌子,十分不滿道:"簡直荒唐,就不能讓朕省點心嗎中原、河北亂成一鍋粥,現(xiàn)在河西也在搞事情。"
盧杞躬身道:"陛下,主要這個童謠傳得太廣,幾乎長安孩童都在唱,微臣覺得有必要讓陛下知曉。"
旁邊李泌道:"陛下,主要是這首童謠朗朗上口,很容易學(xué)會,假如有人再四處傳播,當(dāng)然會滿城流傳。"
李適一怔,問道:"李相國的意思是說,有人在陷害郭宋"
"微臣不敢肯定,但確實有這個可能。"
李適的目光又轉(zhuǎn)到盧杞身上,"盧相國覺得該怎么處理"
盧杞躬身道:"卑職也認為有這種可能,如果讓朝廷來調(diào)查,似乎有點小題大做,卑職建議讓藏劍閣秘密調(diào)查,究竟是誰在背后傳播童謠,如果是有人在背后陷害郭宋,朝廷要嚴懲,還郭使君一個清白。
但如果童謠來源于河西,我們也要查清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童謠,微臣的態(tài)度很明顯,絕不冤枉好人,也不放縱野心家。"
盧杞說得非常光面堂皇,建議也非常合理,完全符合一個相國的身份,李適點點頭,"建議非常好,朕會安排藏劍閣來調(diào)查此事。"
李泌總覺得哪里有點不對,但他又說不上來,他只是覺得盧杞做事從來都很偏心,讓人詬病,可偏偏這件事又處理得非常完美,完美得讓人無懈可擊,這和他平時的所作所為迥然不同,這件事有點反常,李泌隱隱感覺不太對勁。
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他還是要提醒一下天子,不要被人利用了。
李曼非常賣力,僅用三天時間,她便把一份調(diào)查報告放在李適的桌案上。
"卑職動用了一千多名手下,詳細查找這首童謠的源頭,從匯總情報進行分析,卑職可以得出結(jié)論,這首童謠最初是由一支從河西過來的商隊傳唱,他們并不是刻意傳播,而是閑暇聊天時慢慢傳開的,這支商隊已經(jīng)回河西了,卑職已經(jīng)飛鴿傳書涼州的河西堂,讓他們在河西調(diào)查這首童謠。"
"最后的結(jié)論呢"李適問道。
"最后的結(jié)論報告卑職沒有來得及寫,卑職剛剛收到了信鴿。"
說完,李曼將一卷鴿信遞給李適,李適慢慢展開鴿信,只見上寫細細寫了一行字,‘童謠是河西百姓對郭宋的贊美,街頭常有耳聞’。
李適半晌說不出話來,藏劍閣是他忠誠的鷹犬,他當(dāng)然不會懷疑藏劍閣謊報軍情,他擺了擺手,"你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