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還是召開專題討論會,討論出來的?”
王建都問宋思銘。
“大運河博物館,還處于剛剛立項階段,目前,還沒來得及召開專題討論會,以上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宋思銘實事求是地回答道。
“我倒是覺得,你這些想法非常成熟。”
王建都認真地說道:“你應(yīng)該聽說過一句話,叫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大運河見證了王朝興衰,南北融合和經(jīng)濟脈絡(luò)的變遷,過往人們談及大運河,都喜歡宏大敘事,站得非常非常高,可站得太高,就不接地氣了,很多人就不愿意去了解了,而如果能以沿河而居的張氏一族為切入點,那就是普通人的視角了,別的不說,姓張都得來看看吧,那就是大幾千萬人?!?
“是這個道理?!?
宋思銘聽得連連點頭,而后對王建都說道:“王老,我還真沒有想這么深,只是大概摸到了一個方向,聽您這么一說,我又有了不少新的靈感,沿河而居的可不止張氏族人,據(jù)我所知,光是青山市區(qū),沿河的村落就有幾十個,涉及姓氏上百個,其中,也包括王老的王姓,完全可以搜集各村的村志族譜,以姓氏為主題,做成專題展覽,放入建成后的大運河博物館。”
“這個想法好?!?
王建都為宋思銘挑起大拇指。
他沒想到宋思銘舉一反三的能力這么強,他僅僅開了一個頭,宋思銘就把后續(xù)的內(nèi)容都填補上了。
“王老,我有一個不情之請?!?
眼看著和王建都越聊越投機,宋思銘趁熱打鐵。
“說?!?
王建都回道。
“看得出來,您對大運河非常有研究,能不能在您身體和時間都允許的情況下,作為顧問專家,參與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設(shè),給我們一些方向上的指導(dǎo)?”
宋思銘問王建都。
“指導(dǎo)的話,我可能沒有那個能力,但是,給些意見和建議,還可以的。”
王建都回答道。
這個回答,也意味著,王建都接受了宋思銘邀請。
對于宋思銘而,這絕對是一個意外之喜。
因為,他來的時候,只是想跟王建都認識一下,混個臉熟,剩下的事,以后再慢慢說慢慢辦,沒成想,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就快進到王建都成為大運河博物館顧問專家。
雖然展品的事,還沒有提,但以王建都展現(xiàn)出來的大氣性格,到時候,肯定會幫忙想辦法。解決
“光顧著和宋局長交流了,把你們忘了?!?
這時,王建都才想起,曹雨澤和歐陽瑞還在旁邊。
接下來的時間,王建都親自帶著宋思銘,曹雨澤,還有歐陽瑞,參觀他的私人博物館。
而一圈轉(zhuǎn)下來,宋思銘也發(fā)現(xiàn),王建都和他理解中的收藏家有著很大不同。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