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了送信的事,幾個人從石府出來,回了濟生堂□掌柜將他們迎了進去。
“飯菜已經準備齊整了,少東家,要不要就開飯?已經打發(fā)伙計給連記送了信,連四爺和連四奶奶又讓伙計捎了一籃子的咸鴨蛋過來”
連蔓兒聽了心里暗笑,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三十里營子的連家老四連守信和張氏,在眾人的口中慢慢地變成了連四爺、連四奶奶。
王幼恒就讓人將飯菜擺在院內的石桌上,有伙計端來清水,幾個人洗了洗,就都圍在桌子旁坐了。
連蔓兒她們并不是第一次在王幼恒這吃飯□幼恒遠離縣城的老宅,在這鎮(zhèn)上,一來是學著照看鋪子里的生意,二來就是為了專心讀書。廚房的掌勺師父,是王家的老人兒,被打發(fā)來,專門照看王幼恒的飲食。
與王幼恒一起吃飯,幾個孩子一點也不拘束,連蔓兒吃的很香,嫩滑的糖醋里脊,還有炸的酥酥的小魚,都是她的最愛。
吃完了飯,連蔓兒幾個要回家,王幼恒就讓人送了一籃子的沙果進來,讓連蔓兒帶回去吃?,F(xiàn)在還沒有到大批沙果成熟的時候,早熟的果子并不多。這是王幼恒家里一個嫁到鄰縣去的姐姐派人給送來的。
連蔓兒略做推讓,也就收下了。
王幼恒又從書架上拿了兩本書下來,遞給五郎。
“拿回去看吧,看完了再還我。”王幼恒笑著對五郎道。
王幼恒的書房中,藏書極為豐富,五郎愛看書,每次來了,總要擠時間找書看。不過,他是極懂事、不喜歡給人添麻煩的孩子。雖然心里喜歡的不得了,卻從來不會開口向王幼恒借書。有時候,王幼恒看出他喜歡哪本書,會主動的要借給他。
五郎接了書,小心地收在懷里。
連蔓兒幾個就要走回三十里營子,這次王幼恒沒聽她們的,堅持讓鋪子里的馬車,將她們送了回去。
“看你們去了一趟,就給人拿點地瓜和咱家園子里的菜,這是吃了一頓飯回來,還饒上這么多東西。”張氏見她們回來了,就笑道。
“王小太醫(yī)對咱,是真沒的說?!边B守信道。
日子過的飛快,當早起感覺到空氣中有了一絲涼意的時候,連蔓兒才發(fā)覺,三伏天就這樣過去了。這個夏天,沒有空調,沒有風扇,但是回想起來,連蔓兒并不覺得如何難熬。三十里營子的三伏天,雖然有烈日當頭,卻有無數(shù)的陰涼,有沒被高樓大廈阻隔的暢通無阻的涼風,有豐富的新鮮瓜果蔬菜。貼近大地、親近自然,即便是被曬黑了皮膚,熱出一身的汗,那也是舒暢的。
伏天過去,秋天就要到了。連蔓兒一家又開始忙活菜園子里的活計。
豆角和黃瓜都過了季節(jié),都要拉架。那些做支架的秸稈經過這些天的日曬、雨淋,已經不能再用了。但莊戶人家是不會浪費一草一木的,這些秸稈再曬干后,依舊是很好的柴禾。
黃瓜秧子和豆角秧子,則會被從架子上扯下來,扔進豬圈里,連蔓兒家養(yǎng)的那幾頭豬,如今已經有一百多斤了,它們愛吃這個。
至于從黃瓜秧子上摘下來的最后一茬小黃瓜,則被張氏洗凈擦干,扔進了大醬缸里。腌制上一段時間,就是美味的醬黃瓜,最為下飯。
還有長的十分粗大,顏色早就由綠轉變?yōu)辄S白顏色的老黃瓜,這不是留著吃的。當然,如果有人想吃也沒人攔著他,老黃瓜生吃的味道并不好,但是去皮切片做湯,卻有它獨特的味道。將老黃瓜破開,里面是已經變硬了的黃瓜子。這些,連蔓兒都小心地搜集起來,留著明年做種。
至于豆角秧子上,也撿個頭大的豆角留了一些,這個時候已經長的有些干枯了,將豆角皮去掉,里面是飽滿的、已經長實長硬了的豆角豆,這也要小心地收藏起來,留著明年做種。至于那些豆角皮,因為上面的纖維已經長硬了,人類的胃無法消化,也被扔進豬圈去喂豬了。
緊跟著,就是茄子。其余的辣椒、韭菜那些,可以多留一段時間。韭菜能夠一直吃到秋末,而辣椒,讓它留在秧子上由綠辣椒長成紅辣椒,再曬的干干的,最方便儲存。
這樣,菜園子里就空出好多的空地來。連蔓兒一家就開始忙著種秋菜。
秋菜的重頭依舊是黃瓜和豆角。不過夏末種的黃瓜、豆角和春天種的品種是不一樣的。夏末種的黃瓜是旱黃瓜,而春天種的也有一個相對的名稱,叫做水黃瓜。豆角則是片豆角,這是張氏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扁豆。
蘿卜、芥菜也種了很多,有足夠多的地,種子也沒問題,連蔓兒一家又種了些茄子,這是留著以后曬菜干,冬天吃的。
出伏了,菜園子里的玉米已經賣完了,連蔓兒將賬目歸攏了歸攏,拿出結果給張氏幾個看。一家人都笑的合不攏嘴。當初保守算的是三百八十四兩,最后結賬,她們實收的銀子是三百九十六兩八錢有零的銀子。
這是她們分家以來,賺的最大的一筆銀子,比去年賣葡萄酒賺的還多,大家怎么能不高興那。
“娘,咱地里的嫩玉米,還能賣上幾百兩那?!笨粗患胰烁吲d的樣子,連蔓兒就笑道。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