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好輕,不像是鋼管。”苗洛掂量幾下后也感覺出了不同,渴求的目光立刻投向楊秋,可“楊老板”也不知道,只得去看鄭廷襄。
“是杜拉鋁制作的?!?
鄭廷襄呵呵一笑,他可是傳奇人物。當年的留美幼童,因為不滿肄業(yè)被召回國,就悄悄躲進外國輪船準備偷取去美國,恰好遇上同學唐紹儀帶他去朝鮮,并從那里轉道日本重新回美國完成了學業(yè),并成了出類拔萃的工程師,畢業(yè)后他深感回去也沒法發(fā)揮所學,又怕回來被清政府通緝,干脆留在了美國工作。
工作期間最被人樂道的就是他參與設計了美國著名的布魯克林大橋,還發(fā)明了火車用的鄭氏車鉤并得到詹天佑的推廣,大橋建造完畢后他被美國西屋公司聘為機械設計師。
能將他請回來楊秋也花了很大心思,當初重慶規(guī)劃后開始滿世界找人時,詹天佑立刻推薦了他,但開始鄭廷襄還不相信國內(nèi)能搞這么大的工業(yè),直到唐紹儀來西南后也親自寫信并將拍攝下來的漢陽和重慶新照片寄給他才改了心思。一來是感恩當年唐紹儀的恩情,加上照片說明考慮再三后繞道法國回來,不僅自己回來還帶回了同在西屋公司工作的大兒子和幾位旅美華人學生,成為了重慶公司的掌門人。
“這是鋁廠自己制造的杜拉鋁?!编嵧⑾褰榻B道:“上次向美國采購燒結爐時,我覺得鋼廠發(fā)電量還有富余就加了個金屬鋁加工廠,美國聽說后免費附贈了杜拉鋁技術,不過其中淬火工藝是我們自己的?!?
其實杜拉鋁合成配方在這個年代已經(jīng)不是秘密,美國早已實現(xiàn)用它制造鋁管等工業(yè)制品,也沒人特別保密,因為這個時代的杜拉鋁還達不到制造飛機的強度,而且目前是鋼鐵說話的年代,需要大幅消耗電能的鋁也就少數(shù)國家用得起,所以價格比鋼鐵還貴,鄭廷襄提出要這項技術時美國鋼鐵公司想都沒想就打包贈送了。
這么爽快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沒有淬火工藝!只有經(jīng)淬火后杜拉鋁韌性和堅硬度才會大幅上升,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德國掌握了這項絕密技術,并用于制造齊柏林飛艇骨架。
但手上這節(jié)鋁管明顯是經(jīng)過淬火工藝!這怎么可能?
見到楊秋看著自己,鄭廷襄連忙擺擺手笑道:“副總統(tǒng)可別抬舉我,材料合成技術廷襄沒涉獵過,這是一位奧地利工程師感謝您將他女兒接來貢獻出來的,聽他自己說,他曾經(jīng)在德國學習過這項技術,原本是準備回奧匈建造飛艇用的,沒想剛學成他就被誣陷投入了監(jiān)獄。”
楊秋真想大笑三天三夜!
這可是杜拉鋁淬火技術啊!等到20年后大型壓膜機技術成形,自己就能輕易制造出全鋁飛機了!
不過嘛......發(fā)動機還是快心病。
楊秋囑咐要繼續(xù)改進合成配方和淬火技術,并增強保密級別后,還囑咐立刻把這位奧匈專家調(diào)回漢陽材料實驗中心,才拉來馮如詢問發(fā)動機目前的問題。
馮如等人也知道杜拉鋁,卻沒想到這么重要,居然值得將保密級別提升到發(fā)動機廠的同等位置。不過這也不能怪他,畢竟在全世界都徘徊在150馬力左右的年代里,讓全金屬飛上天根本不可想象。
“主要還是工藝問題,因為原設計擴大汽缸增大排氣量后導致加工困難也相應提高了很多。”馮如滿露難色,因為這點恰恰是技術上無法解決的,不過他最后依然自信滿滿表示,只要再有半年肯定能制造出合格產(chǎn)品。
雖然肯定要和日本干一仗,但目前的寇蒂斯飛機配合正在湖北研制的雙聯(lián)裝同步機槍對付日本足夠了,所以楊秋也不想給他們太多壓力,倒是對車輛使用的75馬力直列汽油機提出了要盡快量產(chǎn),配合湖北特種汽車上的裝甲車和自產(chǎn)卡車需要,最后在結束視察前,還囑咐鄭廷襄不要怕花錢,財力上要盡可能保證發(fā)動機廠的需要。
告別馮如后,楊秋又馬不停蹄去參觀鋁廠和鋼鐵廠。
根據(jù)鄭廷襄介紹,目前鋁廠每月可以制造10噸合格的杜拉鋁,鋼廠現(xiàn)在產(chǎn)能還沒起來,最早也要等到15年底才能實現(xiàn)每年15萬噸普通鋼錠、10萬噸特種鋼的設計產(chǎn)能。反倒是兵工廠進展最快,除了之前的手榴彈、擲彈筒和彈藥等輕型裝備外,已經(jīng)開始試生產(chǎn)12式步槍和國防軍制式兩款輕重機槍、10月就將開始試生產(chǎn)迫擊炮和各類榴彈炮。
別看他已經(jīng)五十多歲了,但介紹到發(fā)展前景時眼睛都紅紅的。按照他的計劃,16年重慶就要形成年產(chǎn)35萬噸各類鋼材、200噸杜拉鋁、5萬支步槍、1500挺各類機槍、600門大炮(含迫擊炮)、500萬枚各類炮彈和1000臺各類發(fā)動機、500架飛機、1500臺機械設備的制造能力,總產(chǎn)值要爭取突破兩億元大關。
這個明顯陷入狂熱的老頭也不失時機提出要追加投資,采購鎢鋼、錳合金鋼等設備,增加技術產(chǎn)品的數(shù)量,總之就是一句話,至少再拿幾千萬來墊墊底。
楊秋當然不能被他糊弄了,要是有錢砸進去也無所謂,可現(xiàn)在正是他最窮的時候,又怕打擊他的積極性,所以干脆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貝雷橋技術給他研究。,
設計過布魯克林大橋的鄭廷襄一眼就意識到貝雷橋技術的重要性,角鋼和工字鋼預先造好標準固定件,用鉚釘拼裝!列祖列宗在上,這簡直就大大簡化了橋梁制造難度!
中國國土縱深廣袤水網(wǎng)密布,橋梁建設一直落后于需求,但有了貝雷橋就不同了,雖說大型橋梁還需要傳統(tǒng)鋼結構,但中國又不是只造大橋,像上次103旅擁有那么多卡車面對山東水網(wǎng)無法前進的尷尬,要是有了貝雷橋,那還需要冒險逼迫袁世凱放行。
后來楊秋才知道,貝雷橋在鄭廷襄手中發(fā)揮出了怎樣的效果。到1930年,經(jīng)過他改進稱為“鄭式鋼橋”的結構套件,光是數(shù)家鋼鐵廠就總計制造了兩萬套從5噸(通行能力)到50噸不等的貝雷橋鋼結構,成為推動全國道路和橋梁建設的飛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鄭廷襄抱著貝雷橋技術,迫不及待把自己關進實驗室的同時,楊秋也得到了來自南京的電報。
南北和平談判結束,段祺瑞掙扎了十幾天后最終迫于壓力簽字,不僅代表北洋集團徹底放下武器,也宣布混亂了兩年的中國終于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
#c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