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孫立人身旁的是第四裝甲軍軍長馮玉祥中將,和孫立人年輕輕輕就是中將軍長不同,馮玉祥出身于北洋,在內(nèi)戰(zhàn)結(jié)束后和大批北洋降將一樣進入國民軍服役,和當時的曹錕、徐樹錚等人形成了所謂的北洋派系,不過后來這些北洋派系的大佬多被打壓,曹錕等人被陸續(xù)晉升為上將后就是轉(zhuǎn)入了預備役,建國沒有五六年基本上就是看見所謂的北洋派系了,但是大量出身北洋的中層軍官依舊大批量存在著,比如吳佩孚、馮玉祥就是其中的代表了,吳佩孚二十年代就被晉升為中將,三十年代中期后退役,退役之前被晉升為上將,最終以上將軍銜退役,馮玉祥前期的發(fā)跡雖然沒有那么快,但是他的軍事生命更加長久,而且自從在參謀部熬了多年后就一直是在重要野戰(zhàn)部隊服役,最后積功坐上了第四裝甲軍的位置。
除了這兩個軍長外,還有若干軍參謀,各師師長,能夠被外人所熟知的有第四裝甲軍的參謀長蔣同輝少將、第六師的司長傅作義少將等,當然了這里頭有個人誰都無法忽視的,那就是第二師師長陳華俊少將了。
身為陳敬云的次子,陳華俊在軍中的名聲比他的大哥陳華天要更為人所熟識,畢竟陳華天一直都是待在南京工作,而陳華俊卻是常年待在野戰(zhàn)部隊。
不過在戰(zhàn)爭期間,陳華俊也是時刻注意著避免自己的身份給其他人造成太多的困擾,畢竟中國軍官團里頭,大家族子弟實在太多,國內(nèi)的那些頂級家族里幾乎家家都有嫡系子弟參軍的,如果陳敬云的這幾個兒子給帶壞了頭,那么就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在場的都是將軍了,中將兩個,一群的少將,而這些人就是這支臨時裝甲兵團的主要將領(lǐng)了,曹陽清要率領(lǐng)他們?nèi)ケ家u數(shù)以百公里的路程,然后攻克新西伯利亞,然后對巴爾瑙爾地區(qū)內(nèi)的俄軍形成全面圍攻。
為了更好的指揮這支裝甲機群,國家軍事委員會正式下令成立第一裝甲兵團,轄第二裝甲軍、第四裝甲軍、第五十七師、第五十八師,第三機械炮兵旅,第五機械工兵旅,以及第十三運輸團、第十四運輸團、第二十九運輸團,第一裝甲機群嫡屬于第五集團軍所轄。
中國陸軍中的集團軍并不是屬于簡單的集團軍模式,他們擔任的是戰(zhàn)區(qū)指揮部的責任,下屬軍或者各種臨時性質(zhì)的集群,第一裝甲兵團就是一個典型的臨時集群,專門為了巴爾瑙爾會戰(zhàn)而組建,過后就會撤銷,其所屬的第六集團軍兩個師摩托化步兵師以及其他附屬部隊也就歸還原有部隊建制。
整個第一裝甲兵團用于坦克超過六百輛、各式履帶式裝甲車上千輛、各式輪式車輛超過萬輛,總兵力達到了十五萬之巨,抽調(diào)出來的這些兵力幾乎占據(jù)了第五集團軍八成以上的機械化力量。
這支集中起來的機械化兵團也可以說是中國陸軍有史以來集中起來的最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兵團了,以往的作戰(zhàn)中,普通戰(zhàn)役規(guī)模頂多也就是一個軍的規(guī)模,在往上就直接是集團軍了,而如今為了指揮這支規(guī)模遠遠超過軍,但是又不及集團軍規(guī)模的裝甲部隊,特地是成立了兵團這種指揮模式。算是臨時指揮大規(guī)模戰(zhàn)役時的一種靈活指揮策略了。
十一月二十八號,曹陽清上將率領(lǐng)第一裝甲兵團離開鐵路,然后朝著東北方向進行超長距離的行動,無數(shù)的裝甲車輛和汽車幾乎布滿了整片天地,那些履帶式車輛在雪地上犁出了一道道前進的路線,t15坦克以及t12坦克以優(yōu)良的越野性能馳騁在雪地之上。
不過當前線部隊的坦克全速前進的時候,在后方的運輸部隊卻是面臨著重大的挑戰(zhàn),盡管事先已經(jīng)有著充分的準備,第五集團軍和第六集團軍一起可是足足湊出了三個重型卡車運輸團,第一裝甲兵團提供遠距離的補給,然而隨著第一裝甲兵團越來越深入俄羅斯腹地,補給路線越來越遠的時候,原有的運輸團就顯得不夠用了,而這還是在冬天的時候,如果是夏天,原野上的凍土化凍就會讓俄羅斯變成一個巨大的沼澤,那時候別說遠距離提供運輸補給了,就連普通的補給運輸都很難做到了。
正是因為考慮到春夏補給運輸困難,這也是中國選擇在冬天對俄羅斯共和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的重要原因,因為的中國陸軍寧愿進行在冬季中冒著零下幾十度嚴寒作戰(zhàn),也不愿意面對俄羅斯的那一大片爛泥潭。
數(shù)以萬計的各式車輛漫山遍野的朝著俄羅斯腹地而去,超遠的行軍讓補給困難之余,更是讓大量車輛拋錨,有時候為了不讓這些拋錨的坦克或者卡車擋住后面大軍的步伐,甚至直接推下了路邊遺棄。
這一條由鋼鐵洪流鋪就的進攻線!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