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其實是一件很自我的事情,自我到了作者都需要與自己作品、所有角色拉開一段距離的程度,只能水到渠成之際,才偶爾沉浸其中,這是收多于放的一種狀態(tài),而保持這種狀態(tài),才可能讓作品更加平穩(wěn),世界觀架構(gòu)平穩(wěn)了,如大地廣袤,然后再偶起山峰,高聳入云,才能夠讓如今越來越挑剔的讀者心生異樣觀感,覺得自己終究是看了一本可能好、可能未必有多好、卻好歹是一部“不類他文”的小說。當然,這還是我個人的觀點。
這也是為何劍來第一卷被笑稱為“噩夢級新手村”、為何會有藕花福地這個地圖的原因所在,我不擅長那種螺旋上升模板的地圖轉(zhuǎn)換,我更擅長一出場天地是如此、高人是高人、結(jié)尾了天地依舊如此大小、高人還是那些高人的橫向地圖拓展模式,個人喜好,讀者有,作者更是如此。
我沒覺得兩者之間有什么高下之分,而且事實早已證明,前者一直就是實打?qū)嵉闹髁?,并且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網(wǎng)絡文學以后的回頭再看,若是將來再有專業(yè)人士會做些脈絡梳理,這條主流,必然繞不過躲不掉,可以拿出來放進網(wǎng)絡文學史的作者,也絕對不止幾個、十個作者,記得有次文學周,我在臺上說了句可能很有客套話嫌疑的話,大致意思是說能夠認識在座這么多的作者大大,是我的榮幸。但其實真不是什么客氣話。
我最反感的兩件事,一個是純文學領域的某些半桶水,竟然敢說我沒看過網(wǎng)絡小說、但是網(wǎng)絡小說全是垃圾這種話。與這種根本邏輯有了問題的人,只能是難聊就不聊。
第二件事,就是一小撮讀者,說其他讀者,說那些能夠從網(wǎng)絡文學里邊學到道理的人,很可笑。什么時候道理是那么高高在上的東西了?天底下只要不是走極端的道理,不要一味照搬,書里書外,哪里看不到人生,學不到道理?
所以說,其實作者也是有不少牢騷話的。
再說點題外話。
我最希望的劍來讀者,是那種“我知道劍來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我還是喜歡這部作品”的讀者。所以我一直想跟你們說句,“烽火這個作者沒什么好的,也就作品還可以”。
以前現(xiàn)在,還有以后,對作者這個人而,根本不用有多喜歡,毛病一大堆的臭文青寫手,大家默默看書就足夠了。
如果,我是說如果,將來哪天烽火這個作者有了些成績,尤其是到了必須被輿論消費一波的時刻,那么我希望到了那一天,若是稱贊多些,大家那就會心一笑,無需附和。若是貶低更多,從書到人再到書,一棍子敲下,打得還不輕,那么大家更無需與人爭執(zhí),根本不用覺得要為烽火說幾句話,青山常在水長流,人設什么的,本來就是最傻逼的玩意兒,一個作者能長長久久與人者,唯有作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