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國的教育制度還不夠完善。”李徹苦笑道,“您想啊,奉國百姓之中,讀過書的都是什么人?”
“這......至少也是地方豪強之家?!?
古代讀書可沒有現(xiàn)代這么簡單,家中有書的,無不是世家豪門。
哪怕是所謂的寒門學子,也都是地方豪強、土財主,普通的百姓連寒門都夠不上。
“是啊,若是現(xiàn)在就考試取才,百姓家的孩子一點機會都沒有,掌握權力的仍然是那一批人?!?
世家對知識的壟斷,才是他們更久不衰的原因。
“本王的計劃是,先興建一座學堂,讓奉國內適齡的孩童都能來學堂讀書。”
“同時在奉國開啟掃盲,讓每一個愿意讀書認字的百姓,都能識字,而不是當一輩子文盲?!?
“待到教育普及之后,再考試取才,讓每一個百姓都有入朝為官的機會?!?
李徹很清楚,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即便是后世的那個年代,也存在著相當大的不公平,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仍然巨大。
高考,便是人一生遇到過最公平的事情了。
奉國百姓也該有這種機會。
“殿下是真心實意為民著想。”陶潛有些羞愧,“老夫不才,愿為此付出一份綿薄之力?!?
“倒是的確需要夫子相助?!崩顝匚⑿χf道,“本王想過,這學堂不該只教經(jīng)史典籍?!?
“應當因材施教,學生不僅要學儒家經(jīng)典,還要學算學,學農(nóng)學,學醫(yī)學,學物理,學化學......”
“待到孩童啟蒙之后,學堂再按照他們的興趣、才能、天賦,以分配他們未來學習的方向?!?
“學農(nóng)學者,便去田間主管農(nóng)事;學醫(yī)學者,就去懸壺濟世、造福一方?!?
古代的科舉制度其實也分科,但在李徹看來,分得還不夠徹底。
半部論語治天下,出自宋初宰相趙普之口,強調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性。
李徹并不覺得《論語》無用,但也不覺得這一本書,就能教出一個全知全能的人才。
或許趙普自己天賦異稟,可以做到。
但普通人絕對不能,專業(yè)的事就要交給專業(yè)的人去做。
讓胡強去讀一遍《論語》,他就能為政一方了?
別鬧了,他怕是一邊掄起《論語》,一邊將打暈的美少婦裝進麻袋里,裝車給自己送過來......
聽到李徹的話,陶潛微微頷首,他雖然是儒家門生,但也不是迂腐之人。
對于某些借儒家的名聲,欺世盜名之人,他也非常痛恨。
“這算學和農(nóng)學老夫都知道,卻是不知物理和化學是什么學問?”
“皆是實用之學,陶夫子日后便知?!?
“本王之意,陶夫子可任農(nóng)學教授一職,替奉國再教出一批真正懂得農(nóng)學之道的學生。”
“本王始終覺得,農(nóng)業(yè)是國家的命脈,任何出任一方的官吏,都要略懂一些農(nóng)學,至少不能五谷不分?!?
陶潛拱手道:“固所愿也,不敢請耳。”
“好!”李徹笑著握住陶潛的手,“我得陶夫子,如文王遇太公矣?!?
一旁的秋白聞聽此,尷尬地撓了撓頭。
怎么總覺得,殿下這套說辭,好像和不止一個人說過了似的。
。。。。。。
接下里的一段日子里,李徹正式開始籌劃學堂之事。
所謂學堂,不過是古代對學校的簡稱。
李徹要建立的絕不只是一個教孩子讀書的學堂,而是一個像后世大學那樣,擁有教學和科研能力的綜合部門。
李徹將其命名為——奉國大學。
至于教導學生的老師人選,李徹也早有準備。
如今學堂初建,還不需要開太多的學科。
經(jīng)學、算學、農(nóng)學、醫(yī)學,是當下自己最需要的。
錢斌、華長安、陶潛等名師,足以應付教學任務。
大學的地址則被李徹放在了城外。
朝陽城早就人滿為患了,到處都是民居,根本沒有那么大的空白地皮。
李徹一直在考慮擴建朝陽城,再豎起一道城墻,將城外的工廠和大學都保護起來。
學堂的修建不是難事,東北不缺木材和石料,朝陽城也不缺勞動力。
李徹招來劉業(yè),起草學堂的草圖。
在他的設想中,這個大學要足夠大,可以容納幾千名學生讀書。
而且還要有食堂、宿舍、教室,要讓學生們能不受外在因素干擾,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
還未等劉業(yè)畫出李徹滿意的草圖,一件事情的到來,打斷了李徹修建大學的計劃。
時間過得比想象中的快,剛剛到來的秋天也過去了一半。
秋收要開始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