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那些家伙看到郭雅妮終于回消息了,又熱鬧起來。
除了討論聚會的事,就是有人詢問誰在家,一起約著壓馬路,什么新換了個外放聲音超大的手機,說壓馬路放歌特別過癮。
也有人提議在家的一起先去城里先玩玩,上上網啥的。
也就是在這時候,有人突然想到了在明珠城還有一個同學。
“對了,雅妮,柳語彤好像考的大學就是咱們明珠城的財大吧,你在明珠城上班,有聯系她嗎?”
“是啊,這可是咱們班的學霸,我聽說她高考可是考了600多分,只是讓我沒想到她怎么選擇財大了,財大雖然是挺不錯的,可她明明有機會上211甚至是985啊?!?
"就是,當時我還在群里說過,咱們小五班好不容易出個211、985水平的高材生,結果去了財大。"
"雅妮,你要是在明珠城見到她,幫忙問問她怎么想的,我們挺好奇的。"
“.......”
段村小五班雖說總人數有36人,可真正考上大學的只有個位數。
沒錯,就是個位數。
而且只有一人達到了一本線,還遠超一本線,這個人就是柳語彤,其余幾個同學要么是二本線,要么是大專。
剩下的同學,無一例外,不是初中就輟學了,最多也就是混個高中文憑就下來打螺絲了。
這也算是這個時代,他們這里的一種常態(tài)吧,他們上學那會兒很多人都是留守兒童,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沒有家人接送,也沒人怎么管他們的學習,除了需要打工賺錢,或者務農比較忙外,還有就是很多家長都沒啥文化。
所以導致他們大部分人,基本上處于"野生"狀態(tài)上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學。
家長真正開始重視教育,往往要到高三了。
不像后世,家長從幼兒園開始,基本上都會接送孩子到初中,甚至初中畢業(yè)。
相對來說,后世的升學率也要比現在高不少。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