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更了,拼命了,兄弟們,你們看完爽過后,記得投票打賞支持一下啊!
張超書房里,馬周聽到孫伏伽三個字時,眉頭皺了皺。
“孫伏伽,這行卷是孫伏伽所投?是那個孫伏伽?”
孫伏伽的名頭可不小,他并不是普通來京參加科舉的各地州縣學里的舉薦的生徒,也不是地方官員推薦的鄉(xiāng)貢。孫伏伽也不年輕,今年已經四十出頭,是河北貝州武城一個書香門第出身。
早在隋大業(yè)三年,自幼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孫伏伽就已經參加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進士科考試,并且一舉高中,和房玄齡是同科進士。
此后步入仕途,先后擔任了大理寺史、尚書令史、萬年縣法曹。
萬年縣法曹品級不高,但其職責相當于首都一個區(qū)的政-法委書-記兼公-安局長,是很有實權的。
李淵入長安,隨后建立大唐,孫伏伽也轉投大唐。因為多次向朝廷上建,李淵還曾經公開稱贊說,在群臣中惟李綱可為我善盡忠心,孫伏伽可對我誠懇直,其余皆唯唯喏喏,只知俯首聽命而已,非我所望??!
他說萬年縣法曹孫伏伽,至誠慷慨,詞義懇切,指陳得失,無所回避。此人耿直,宜處憲詞。立即封他為治書侍御史,并賜帛三百匹。
后來又加封為五品的御史中丞。這可是御史臺的佐貳,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實職高官。
孫伏伽的官路可以說是很順利的,只是前不久,這位御史中丞卻彈劾了廬江王李瑗。緣因李瑗見一商人的妻子貌美,就找借口誣陷了這個商人然后殺了他,又納了其妻為妾。孫伏伽彈劾李瑗,結果最后皇帝偏袒李瑗,反免了孫伏伽的官。
“這孫伏伽現(xiàn)在跑來向三郎投行卷,這不能收??!”馬周在長安城里也是呆了挺長時間的,對于朝中不少事情也知道一些。
張超倒覺得挺有意思的。
朝廷對于這第一次科舉,其實并不是太重視,而且因為是第一次,所以規(guī)則也不多。
主要的規(guī)則就那么幾條,一是工商子弟不得參加,賤民自然就更沒資格。第二,要參加科舉,雖沒有地方上的考試,但一得是地方州縣學的學生,有州縣學的老師推薦。二是地方上比較品行良好有才華的人,地方官推薦,稱為鄉(xiāng)貢。長安城的國子學、修文館學生也一樣屬于生徒。
還有一條,就是官員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孫伏伽雖免官,但不是罪官,而且免官之后他確實不是官員了。
不過孫伏伽沒有舉薦書,所以他來張超這里投卷,希望能夠得到張超的推薦。
這次考試,還沿用隋朝時的一些考試規(guī)則,比如公卷通榜制。
一名考生,取得了考試資格后,到了長安,還要先投一份公卷。就是向禮部,投一份資料表,附帶自己的以往作品,也稱省卷,以供了解其平時所學專長。一般公卷包含古律詩、賦、文、論共五卷。
公卷之外,考生也會向公卿大臣投獻自己所寫的詩文等作品,即“行卷”以求公薦。如果他們的作品能在名儒評審圈里打響名氣,甚至能不經考試就獲得任用。
孫伏伽現(xiàn)在向張超投卷,不僅是想要名氣,還想要得到張超的舉薦,獲得參考的資格,要不然,他這個免職的官員,連參考的資格都沒有。
能在十幾年前的大業(yè)三年就考中進士科的人,才能肯定厲害,尤其還都做到了五品的御史中丞,若他參加科舉,以才能論肯定能中。不過唐朝的科舉可不是那么公平的,首先你得取得推薦,才能參考,其二得有名氣。
再加上考試還是不糊名,結果也不全以成績論,還要看名氣品德這些,所以其實唐朝的科舉有太多做弊的地方。
孫伏伽是被皇帝免官的,因此正常考,他就算有才能可落選的機會還是極大。
現(xiàn)在,孫伏伽把行卷投到張超手里。
“廬江王殺人奪妻之事有證據(jù)嗎?”張超問馬周。
“據(jù)說當初就是因為孫伏伽證據(jù)不足,所以才被免了官?!?
“我想見一見他,讓他進來吧。”
孫伏伽站在張府那座大學士第御筆親題的門樓牌匾前,背負著雙手,靜靜的等待著。一襲白袍,襯著他有些削瘦的身子,在寒風中顯得有些孤傲。
來張家之前,他其實已經去拜見過許多公卿大臣,可惜都沒有人愿意替他說話為他講理。最后他想到一個辦法,就是來參加科舉。
他聽說了如今長安城里最當紅的是學士張文遠,便特意來這里投行卷。他不是真的為了能考個進士,十幾年前他就考上進士了。他現(xiàn)在來,只是想見見張文遠,看這位紅人名士,能不能替他說幾句話。
“孫郎君,我家郎君請你過去?!蓖豕芗页鰜恚χ鴮O伏伽說道。
本都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結果的孫伏伽聽到,有些微微意外。
“多謝?!?
春寒料峭,外面很寒冷,但張家的書房里卻很溫暖。
穿過張家圣旨敕造的五重御筆親題門樓牌匾,進到張家書房。孫伏伽看到了如今名滿長安的小張學士。
年輕,年輕的過份,卻又很高大俊朗。
“孫先生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