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要錢,李超也一直在幫他弄錢。
現(xiàn)在朝廷欠了三千貫的國債情況下,李世民還想要跟突厥人硬剛,要打一場,而不是想著割地賠款,和親納貢這些,李超也很感動。
“陛下,如果是三千萬貫以內(nèi),臣有辦法籌款。但這些錢不是憑空得來的,這些錢是民之財富,不管用什么方法收上來,這其實都是在損耗國力,損耗國威、皇權(quán)?!?
李世民點頭。
他當(dāng)然知道這些,就跟之前向富人和買糧食,發(fā)行債券這些一樣,他很清楚這些事情的本質(zhì)。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隋末大亂,天下最終歸于唐,有許多原因,其中唐維護了各方的利益,這是關(guān)鍵的一點。如果朝廷一直只顧著搜刮天下財富,最終會有人揭竿而起的,就如隋朝,再強盛的大隋,一旦爆發(fā)起來,也就轟然倒塌。
“說說你的辦法,朕考慮考慮!”
李超有很多種辦法籌錢,但每一種都不是沒有代價的。
比如開戰(zhàn)爭捐,向天下富人募捐,那是最低級的手段,那是真正的強征暴斂,會引得無數(shù)人怨恨。
也可以加餉,讓天下丁口加戰(zhàn)爭稅,就如同明末的三餉,但歷史證明,明末的三餉設(shè)計之初,雖然聽起來百姓負(fù)擔(dān)不大,但在實際的征收過程中,這些加餉,卻都攤派轉(zhuǎn)移到了極少數(shù)的貧窮百姓身上,因此最后三餉也成為壓跨明王朝的一根重要稻草。
按照征稅的本質(zhì)來講,其實應(yīng)當(dāng)是向財富最多的人征更多的稅,向財富少的百姓少征稅,這樣就能從最少的羊身上拔出最多的羊毛,然后聽到最少的羊叫。
只不過,這里面也含有許多訣竅,簡單的征稅方法,會讓人反對怨恨。
“陛下,鹽!”
李世民盯著李超,聽到這個鹽字,眉頭皺了皺。
“鹽?”
朝廷已經(jīng)在兩年前對鹽實行了專賣政策,一個鹽,已經(jīng)為朝廷每年增加了百萬貫鹽稅,這個稅收,讓李世民是非常滿意的。這可是以前沒有的稅收,現(xiàn)在白增了百萬。
但鹽稅這兩年基本上是一年百萬貫左右,如何弄到三千萬貫?
“難道鹽要漲價加稅?”李世民問,他以前聽李超講過,鹽稅這東西,其實本質(zhì)上就是一項人頭稅,因為人人要吃鹽,往鹽里征稅,那么最終每個百姓都要為鹽稅付錢,但朝廷卻不需要向所有百姓征稅,只需要向鹽商征稅就好,鹽商通過提高鹽價,再相當(dāng)于向百姓收了稅。
如此一來,朝廷沒有直接向百姓征鹽稅,只向少數(shù)鹽商征稅,稅收了,卻不用那么費心費力。
用李超對他說過的話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流轉(zhuǎn)稅。
李世民現(xiàn)在只想知道,要如何在原來百萬貫的鹽稅上,增加到三千萬貫。
“陛下,鹽稅可以漲點,但我們漲不到三千萬貫,因此,我們的錢雖出在鹽上,但卻還需要更多的方法策略?!?
李世民忍不住又捏起了小胡子,他想不通,如何能做到。
“請借用文房四寶!”李超道。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