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看著李來的奏折,心里很是滿意。李辦事,越來越厲害了。
奚、契丹兩族,居然已經(jīng)被他降服,這可是控弦二三十萬的兩個大部族,兩族降服之后,突厥又斷了一條臂膀。
收復漠南,這下毫無問題了。
“草詔,詔封阿會蘇支為饒樂郡王,詔書大賀咄羅為松漠郡王。劃奚境為饒樂區(qū),契丹境為松漠區(qū)。奚五部之境,各為一郡。契丹八部之境,各為一郡。奚、契丹各部酋長任本郡太守。”
李世民對于奚和契丹兩部的歸附,十分上心。雖然奚和契丹的實力遠不及突厥和高句麗,但因為他們正好處于奚與高句麗之間,且實力本身也不俗因此李世民這次也是下了血本的。
如今大唐只是皇帝的兄長兒子才能封王,其余皆不得封王,可這次李世民卻封蘇支和咄羅為郡王。
對于兩族之地,直接劃為羈糜區(qū),劃區(qū)設郡,依然是委派這些酋長出任太守等職。
李奏報將率神機軍出征漠南,同時召兩部各統(tǒng)三萬兵隨征,又調(diào)尉遲恭和李績做好配合。
對這個安排,李世民也很滿意。李做事,越來越穩(wěn)了。
兵八萬征漠南欲谷設,還有尉遲恭李績兩員大將配合,這是萬無一失。但實際上李真正動用的兵才兩萬,這讓李世民也感覺輕松不少。真要動員個十萬八萬唐軍打欲谷設,進行要耗費的糧草等也將十分多。
李并沒有等朝廷的同意,才再兵。他是一邊兵一邊寫奏章。當然,這并沒有什么違制之處。
李不是一般的刺史,也不是一般的宣撫使,李是節(jié)度使。他特授有極大便宜處事之權的燕云節(jié)度使,節(jié)制燕云九州。對于收服奚、契丹,征討突厥漠南欲谷設這些事情,李確實有先斬后奏的權利。
不用經(jīng)中書門下,也不必經(jīng)樞密院,甚至都不用經(jīng)皇帝同意,李就能直接開戰(zhàn)。
李奏章中提到,請朝廷準備遷民遼西,同時選派官吏前往。
他在奏章里說明了必須盡快選派官吏前往遼西,因為光指望本地的那些人,是靠不住的。
李世民拿起朱筆在上面寫了個可字,然后讓人轉給中書門下的宰相以及監(jiān)國的太子。
遼西。
酒宴吃過,買賣也談過。
第二天一早,李召集麾下將領,并將蘇支和咄羅等請來,一起召開軍事會議。
“為便于統(tǒng)一指揮,我們要將三家兵馬整編一起?!?
聽到整編,蘇支和咄羅都面色凝重。他們有點擔心,李要收他們的兵權。雖然說,這些兵都是他們的部族兵,甚至屬于部族聯(lián)盟兵,他們都不一定有完全的指揮權。
“大家放心,各自的兵還是各自統(tǒng)領,只不過我們得重新編一下,這樣有利于統(tǒng)一指揮?!?
李提出以一萬人為一個軍,三部兵馬編我們八個軍。
唐軍兩萬人,自然就是中軍。
奚和契丹各三個軍,則兩個軍為前軍,兩個軍為后軍,另外兩個軍分為左右兩軍。
李為全軍主帥兼任中軍主將。
“請?zhí)K支將軍出任前軍主將,請咄羅將軍出任后軍主將!”
兩人聽到這個安排,沒有反對,起身接令。
“請平陽長公主出任左軍主將,請韋將軍出任右軍主將!”
左右兩軍,各只有一個軍,但這兩個軍是一個奚軍和一個契丹軍,現(xiàn)在李卻要讓兩員唐將出來任主將。
“怎么,不合適嗎?”李笑著問。
蘇支和咄羅互相看了看,然后與自己族里的酋長們看了看,最后還是點了頭。
反正李只是讓他們當主將,下面的兵還是他們自己人統(tǒng)領的。
接下來又談了一些聯(lián)絡方式等等,最后便就這樣定下來了。
最后才談起進軍路線。
本來最便捷的路線是入關,從河北平原,經(jīng)平州薊州幽州出軍都關然后去漠南。
不過最后李卻選了另一條路,更難走的一條路,從燕山北的奚人境內(nèi)穿行,然后向西直達陰山北的欲谷設老巢。
欲谷設此時駐扎在后世的張北北面一點,這里處于陰山、燕山交匯之處不遠,南下就是張家口,往南還是太行山,不論是入河東還是進河北,這都是個很好的要道。
“為何要舍近求遠,舍易求難,走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