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州,古稱安州。
南北朝時宋置宋壽郡,南梁改設(shè)安州。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順之義。大唐武德五年,改寧越郡為欽州總管府,貞觀元年改為回欽州。
欽州灣,也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
嶺南三大酋帥寧氏家族,百年來的大本營就在欽州。
欽州北鄰廣西路首府邕州,南鄰大海,西南就是交州。
五月的西南,正是東南信風(fēng)的季節(jié),也是多雨的季節(jié)。
欽州北,姜州。
寧家兵馬圍攻姜州。
姜州原本是合浦郡中分割出來設(shè)立的一個州,地方不大,但卻卡在欽廉羅白幾州之間。
欽州刺史寧長真,廉州刺史寧純,越州刺史寧道明,都是欽州寧氏一族。
而高州刺史馮暄,以及談殿等的地盤則在姜州的東面。
攻破姜州,則是幾家叛軍打通合兵一處。
叛軍們踩著泥濘的地面前進,頭頂著暴雨狂風(fēng)。
一陣接一陣的大雨撲面而來,仿佛天破了個大洞。
寧長真抬起頭,大顆的雨點砸在臉上,有些生疼。他心里罵暗了一聲這鬼天氣,這連綿不斷的雨下的沒完沒了,讓進攻也變的艱難了許多。
弓弦已經(jīng)用不了了,上了弦,箭也軟綿綿的。而且這雨,讓扎營的地方都沒了,到處都是水,到處是爛泥,連取火都艱難,身上就沒有一縷干紗。
“馮暄和談殿已經(jīng)合力攻下了南越州,我們卻還連個姜州都沒拿下?!?
南越州就在姜州的東面,在廉州北,白州西。
武德五年,改郡為州,分合浦郡地置越州、南合州、姜州三州。隋末時合浦郡太守是寧暄,也是欽州寧氏,其子任南合州刺史。
“這個該死的寧純。”
寧長真望著城頭咒罵。定暄是他的叔父,寧純是他的堂弟,可偏偏此次起兵,寧暄卻腦袋壞了一般不肯響應(yīng),寧長真惱怒之下發(fā)兵攻打姜州,寧暄拒城而守,寧純自南合州發(fā)兵來援。
這起兵反唐,倒先成了寧家內(nèi)斗。
寧氏族長,欽州刺史寧長真,與侄子越州刺史寧道明對戰(zhàn)姜州刺史寧暄,和他兒子南合州刺史寧純。
寧長真做為當代欽州寧氏族長,也不是坐擁其成的二世祖。他早年跟隨父親寧猛力、叔父寧暄等一起在欽州一帶征服俚獠各部,開拓地方,設(shè)立縣治,將許多俚獠編入屬籍,成為屬民。
后來寧長真還隨隋將南征林邑,大破林邑而還。又隨楊廣東征遼東,幾經(jīng)征戰(zhàn)。
寧家?guī)状讼聛?,欽州附近數(shù)州之地,都屬寧氏,寧長真也是功勞不小。當年他也曾跟叔父寧暄一起征戰(zhàn)開拓合浦郡,隋末時,寧氏家族擁有寧越、合浦兩郡,如今更是擁有數(shù)州之地。
“當初寧純還跟著老子屁股后面,處處以為這個大兄為榜樣,想不到,如今他倒有膽子跟我做對?!?
叔父寧暄仗著手里握著合浦三州之地,便不太把他這個侄子族長放在眼里。什么忠于大唐,其實不過是不愿意遵從他的號令而已。
讓人看笑話了。
馮暄和談殿已經(jīng)攻下了南越州,他寧長真卻連個姜州都沒打下。
馮盎還在等著這邊的動靜呢,這一次的起兵,是他們對大唐朝廷的一個試探。他們也是以這次起兵,向唐廷表明他們嶺南豪族們的態(tài)度。
可是如果他們自己內(nèi)訌,甚至他們連寧暄父子都收拾不了,那還如何給唐廷幾分顏色?連個自己人都收拾不了,如何讓唐廷畏懼他們?
一群士兵灰溜溜的退了下來,拖著疲憊而又濕漉漉的身體有氣無力的樣子。
“繼續(xù)進攻!”寧長真拔出劍,對著他們大喊。
南州刺史龐孝恭和樂州刺史周孝諫過來勸諫,“兒郎們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這么大的雨,實在無力攻城。不如先退下休整,待雨停了再進攻。”
這兩人也都是一方酋帥,是依附于寧氏家族的。兩人帶著兵響應(yīng),但攻城的時候,都不怎么肯出力。
他們已經(jīng)攻打姜州城十幾天了,結(jié)果到現(xiàn)在都沒打下。
“等到天晴,正好談帥和馮帥的兵馬也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合兵一處,這姜州一座孤城,也堅持不了多久。”龐孝恭道。
看到諸將都不愿意再攻,寧長真也只得下令暫且休兵。
高州。
馮氏家族族長馮盎坐在書房里讀書,五月的嶺南天氣已經(jīng)熱了起來,穿一件單薄的袍子也顯得熱。
書房里焚著香,名貴的龍涎香。
但再貴的龍涎香,也無法讓他安神靜氣下來。
書握在手里大半天,卻一頁都沒翻過。
敲門聲響起。
“進來?!?
“郎君,有信到?!?